中國經過40逾年的改革開放,收入水平、技術水平、資本密集程度不斷提高。根據國際產業轉移理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將會逐漸地轉移出去,這對非洲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窗口機遇期。本文認為中非在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未來合作潛力巨大。

第一,農業領域。近年來,非洲開始實施一系列農業發展戰略,如“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綠色革命聯盟”等,積極把握農業發展的主動權,力圖建立“非洲自己主導,接受外部援助”的發展模式,從而使得外部援助能夠更好的適應非洲實際情況,發揮更好的作用。同時,非洲也正在積極開展農業領域的國際合作。總體上,非洲在耕地資源的外延式發展方面有著巨大潛力,加強中非合作也是中國對外合作的優先方向。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非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此外,中國與非洲國家在農業科技和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合作也具有很大的潛力。

第二,采礦業領域。非洲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非洲礦產資源的總價值占全球的23%,但產量價值卻僅占全球的9%。西方發達國家需要的重要工業原料和稀有金屬,主要就是從非洲進口。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也提高了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目前,非洲已超過大洋洲、亞洲、拉丁美洲,稱為全球采礦業外資投資的熱土。目前,我國在采礦業領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前端,像生產、技術設備、工程建設等項目。而產業鏈的后端,像礦產品貿易等,不僅利潤更高,也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是未來我國在非礦業投資的發展方向。

第三,制造業領域。為了促進制造業發展,非洲各國及區域組織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方案,例如非洲聯盟委員會公布的《2063年議程:我們想要的非洲-框架文件》。非洲有著急切發展制造業的渴望。近年來,中國在非洲制造業領域的投資快速增長,占非洲制造業總量的12%。非洲的能源資源、汽車、鋼鐵、化工、機械制造、造船等重工業制造業領域發展較為薄弱,隨著非洲工業化建設的發展,中資企業參與到非洲工業體系的建設中來,這些領域必然是未來中非投資合作的重點。

第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非洲競爭力報告》指出,非洲薄弱的基礎設施與國際水平的差距逐漸增大,是非洲發展的主要瓶頸。例如,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公路密度僅為204公里/千平方公里,而世界平均水平為944公里;非洲整體通電人口覆蓋率不到40%,用電成本是其他國家的2倍~3倍。為此,非洲各國或區域組織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措施,例如在2012年初非盟通過的《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PIDA)。中國在傳統電力、新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未來中非可以在發電、電網、鐵路、公路、航空等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展相關合作。

第五,服務業領域。盡管非洲服務業近些年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整體上規模太小,而且缺乏主要發展方向,未能實現結構性轉型。例如,電信業方面,非洲除少數國家外,電信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隨著非洲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上升,通信業將成為重要的投資領域,潛力無限。總體來看,隨著非洲城市化的進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長,未來中非在批發零售業領域、交通運輸倉儲業領域、金融領域、房地產領域、電信通訊方面、旅游業領域等服務業方面具有巨大合作空間。